时间:2022-6-16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又到了飘雪的季节。各类冬储菜虽然不像

当年风光,还是有不少人家储存、腌制咸

菜,对很多人来说,最忘不了的味道还是

自己家做的咸菜……

腌菜的种类

大白菜

大白菜起源于我国的中南部,它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叫菘,在小白菜之后。唐朝的苏恭在《新修草本》中记有:“菘有三种,牛肚菘叶最大厚,味甘。紫菘叶薄细,味少苦。白菘似蔓菁也。”到了清代,河北《安肃县志》记载:“秋间种白菜,尤为肥美,冬窖藏之,至来春清明味始减。”

山西悠久的农耕文化,也造就了一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大白菜名优品种,从南到北如阳城的大毛边,晋城的高桩直筒白菜,翼城包头白,临汾的叠抱白,清徐的无根白,太原的直筒翻心白,忻州的二黄白、菊花心、牛腿棒,大同的黄顶心、河头等。

结球甘蓝(茴子白)

结球甘蓝,山西俗称茴子白,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,由不结球的野生甘蓝演化而来,引入中国大约有多年了。引入途径有三,一是由东南亚传入我国云南。二是由俄罗斯传入我国黑龙江和新疆。三是通过海路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,《台湾府志》就有关于“番甘蓝”的记载,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也有把甘蓝称为“葵花白菜”的记载。

茴子白

结球甘蓝的类型很多,另有两个常见的变种,即球茎甘蓝(苤蓝)和花椰菜(菜花)。

山西是我国的主要甘蓝生产基地,从清代开始就大量种植,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对苤蓝这样描述:“《山西志》谓之玉蔓菁,缕以为丝,皓若烂银,浸之井华,剂以醯醢(醋),绝美爽喉。”

芥 菜

芥菜起源于我国南部、中部和西南等地。据周代的《礼记》记载“鱼脍芥酱”和“脍春用葱,秋用芥”,说明在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食用芥菜了。

芥菜性喜冷凉温润的气候条件,不耐霜冻,也不耐炎热和干旱。四川省东部沿长江两岸的涪陵、万县等十多个县为集中产区,主要作为驰名全国的“四川榨菜”的加工原料。苔用芥菜主要分布在浙江和广东两省,以植株抽苔后采集花茎和花枝菜用。

山西的叶用芥菜以当地农家种的“雪里蕻”为主,根用芥菜主要作为腌制加工酱菜的主要原料,主要品种以当地农家种的大芥菜、大叶疙瘩芥、大头芥、二道眉等为主。山西的籽用芥菜主要种植在大同地区,俗称“黄芥”,作为榨油的原料,当地称“黄芥油”,此外,种子磨碎后做调味品———芥末,吃凉粉用。

白萝卜

又名莱菔,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中均有记载。公元前两世纪的《尔雅释草》中也有“葖、芦萉(萝卜)”的记载,西汉杨雄的《方言释草》中指出:“芜菁紫华者谓之芦菔。”

基本上的看法是白萝卜由野萝卜进化而来,起源于中国内地。

中国白萝卜的分类最早记载在元代,据《王祯农书》记载:“萝卜一种而四名,春曰破地锥,夏曰夏生,秋曰萝卜,冬曰土酥。”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以根形和根色分类,根形有长圆两类,根色有红白两类。山西白萝卜种植类型以白色长根型为主。

大葱

大葱起源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地区。《齐民要术》记载:“选得五亩,二亩半种葱,二亩半种诸杂菜。”到了西晋的《南方草木状》一书中有:“丝葱也是中国起源的作物。”

大葱主要在中国北方种植。名优品种主要有山东章丘县的梧桐葱、

河北隆尧县的鸡腿葱、内蒙古清水河的一点红大葱、陕西省华县的谷葱和辽宁省的盖平大葱等。山东章丘县的梧桐葱高者竟达到2.2米左右,陕西华县的谷葱被当地誉为“嫩脆甜辣而不呕,汤吃葱花水上漂,蒸包作馅不塌底”的优良品种。

马铃薯

又名山药蛋、土豆,起源于南美洲的秘鲁、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及其西部沿海岛屿。传入我国最早的时间大约在明代,最先传入京津一带。据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著的《长安夜话》说:“北京的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。”

漫长的农耕历史,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马铃薯品种类型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就有“山西种之为田,俗呼山药蛋,尤硕大”的记载。山西的农谚也有“五谷不收也无患,只要有二亩山药蛋”。山西的雁北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:“晋北三件宝,莜面、山药、大皮袄。”

胡萝卜

胡萝卜的起源地有三个,一是中亚细亚起源地,二是前亚细亚起源地,三是地中海起源地,但最原始的初生起源中心在阿富汗的喜马拉雅山地区。中国有关胡萝卜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宋医书《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,书中记载:“胡萝卜主下气,调利肠胃,乃世之常食菜品矣。”

胡萝卜的类型以块根颜色分类,主要分为红、黄、橙、紫四种类型。山西种植的胡萝卜中以黄胡萝卜为主,其次是红胡萝卜。橙色、紫色的很少,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。山西种植胡萝卜的面积较大,种质资源极其丰富,居全国之首。

大蒜

大蒜起源于中亚,包括印度西北部、巴基斯坦、阿富汗、塔吉克斯坦及天山西部地带,中国古代称葫,和大葱同属百合科葱属,但不同种。大蒜是由张骞通西域时引入的。后魏的《齐民要术》引《广志》所记,认为蒜有葫蒜和小蒜之分。元代的《王祯农书》及明朝的《本草纲目》中均记述了中国所种蒜的不同种类,如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家蒜有二种,根茎俱小而瓣少,辣甚者,蒜也,小蒜也;根茎俱大而瓣多,辛而带甘者,葫也,大蒜也。”还说:“大小二蒜皆八月种,春食苗,夏初食苔,五月食根,秋月收种。北人不可一日无者也。”大蒜品种多以白皮蒜和红皮蒜为主。大蒜在山西种植面积不大,品种以应县紫皮蒜最为出名。

山西腌菜的历史

山西地处黄土高原,春夏干旱少雨,历来农业以旱作为主,蔬菜种植数量少,品种也单调,尤其到了冬季,人们更难吃到新鲜蔬菜,腌菜和干菜便成为农家冬春常用菜。乡民在自家田里或院中种上一畦萝卜、芥菜、蔓菁等,秋收时,再把拉蔓后口感较差的茄子、西红柿等存放起来,入冬之前,家家户户的主妇们便动手将这些东西制作成各种腌菜、干菜,供全家一冬一春食用。山西的腌菜、酱菜风味独特,花样繁多且历史悠久。山西文化晋餐研究院院长李星民先生介绍,山西腌菜有酵、酱两种制法。酵制的称酸菜,《周礼》称“菹”或“齑”(切碎腌)。北魏《齐民要术》记有腌渍酸菜多种方法,山西民间皆有传承。

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(公元年)的六必居酱菜园,就是由山西临汾人赵存仁、赵存义、赵存礼兄弟创办的。六必居的酱菜,酱味浓郁,色泽鲜亮,脆嫩馨香,咸甜适口,早在明清时期即十分热销。上至皇宫贵族大小官员的满汉大席上,下至百姓庶民的饭桌上,都少不了一两碟六必居的酱黄瓜、甜辣萝卜干等甜酱小菜。

说到腌菜的历史,李先生给记者讲了这样一则故事:“相传王通‘献太平十二策’之后弃官归乡,隐居午芹峰白牛溪聚徒讲学时,午芹峰下是一片清冽山泉蓄积的湖泊。泉旁湖沿盛产芹菜,香郁味甘,午时最为烂漫,春夏秋季不断。王通与门徒常以醋调芹菜佐味,湖中莲藕伴食,授学之所被门人称为‘芹莲洞’,后人又称为‘清廉洞’。”

“但是每到冬季芹莲洞内有莲(藕)无芹,门徒喉干目涩倦于学习。精通儒学的王通,仿周朝时的‘芹菹’制法,每到立冬时分将芹菜洗净晒干水分,投入坛中,浇入面汤盖严,发酵腌制芹菜,以备冬季食用。门徒食之甘凉清胃利咽明目,不倦于学,其中河南董常、太山姚义、京兆杜淹、赵郡李靖、南阳程元、扶风窦威、河东薛收、中山贾琼、清河房玄龄、巨鹿魏征、太原温大雅、颖川陈叔达等成为唐初栋梁之臣。”

“史载,魏征忠言谠论,唐太宗暗中调查:‘此羊鼻公,不知遗何好而能动其情?’得知文中子门徒嗜醋芹,于是依法制醋芹三杯,召魏征赐食,‘食未竟而芹已尽’。这种醋芹制法自此传于长安。后来午芹峰山泉渐少,峰下湖泊渐小,芹菜也渐渐不生,‘香芹碧涧羹’成了当地老人们的历史回忆。据当地人介绍,解放前人们还依此制芹菜,现在芹菜(野生水芹)已无,醋芹制法就再没有流传下来。”

“不过当地人擅长腌菜仍然很有名。冬腌萝卜夏腌椿,腌萝卜采用的还是古代发酵制法,腌香椿则是采用河东池盐(大颗盐)腌制,均是河津(古称龙门)的地方一大特色。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河津学子,上学除了带上干粮外,还有的就是腌萝卜菜或腌香椿菜了。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四季蔬菜供应丰富,腌萝卜菜或腌香椿菜渐成了当地的一种调剂口味的特色副食,再也没有那种人人动手家家腌制的动人景象了。”

各地的腌法

俗话说:“十里不同俗。”山西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尽相同,腌菜亦然。李星民先生说:“晋南农村,人们习惯将萝卜叶切碎,白萝卜擦丝,一层叶一层丝密密实实地压进缸里,于房檐下日月柔光的抚慰中和小雪大雪的冰冷里,慢慢地发酵,冬至后就可以吃了。萝卜酸菜助消化、减油腻、调脾胃。”

晋南腌菜分为酵、酱。酵制的多是酸菜。做酸菜的原料主要是芥菜、萝卜和白菜,芥菜疙瘩、萝卜擦丝,叶子切碎,白菜也切碎,一层叶一层丝密密实实地压进缸里,在房檐下或有日光的地方慢慢发酵,冬至前后即可食用。但是让晋南人津津乐道的还要算是腌韭菜了。

晋中平遥的腌黑菜别具特色。胡萝卜缨子洗净开水锅里焯一下,挤干水分后放入罐中,加盐,压上腌菜石,做和子饭时放一把,别有风味,还能补充维生素。用苤蓝、白萝卜、胡萝卜切块加盐和水腌制的咸菜清脆爽口,翌年春季,把腌菜捞出晒干后加原汁上火煮,捞出稍晾放入清洗干净的罐中,随吃随取。口感顽精,细嚼慢品,回味醇香。这种老咸菜为熟制品,适合产妇及胃寒者食用。一碗稀饭,一块石头饼或烤得焦黄的馍干,就一碟淋着香油的老咸菜,这是那个年代坐月子人的记忆。

在晋中,平定黑豆叶腌酸菜最为著名。平定人秋后做过冬准备,沤豆叶酸菜是重要一项。首先,将豆叶卷紧成团塞满底锅,然后再加水上盖用火焖。蒸熟后倒出来,切成细丝,一点一点地放进笼中,再用木制的腌菜疙瘩压紧,一层一层放置。放足后用高粱秆照瓮口大小截成段状,放在瓮口,上面再加一块鹅卵石压紧。将瓮置于阴凉处,逐日加清水,使瓮内菜叶发酵后渗出原汁。立冬前后,瓮内豆叶原汁溢尽,将菜取出,把烂了的菜叶去掉,好的菜用清水反复清洗几遍。洗净的菜用笊篱捞入筐里,用木板、大石头压紧,挤干水,放在缸内,一层一层地按住,加上鹅卵石,再将冷却后的清米汤或面汤倒人瓮中,让汤把菜淹住,以后常加水,常添菜,放置阴凉处,储存时间可达半年至两年之久。据说,吃豆叶菜能清内热、助消化、健脾胃。豆叶菜可以当“梢子”吃,也可炒或调制后食用。尤其是豆叶菜小米酸饭更有地方特色。

太原腌菜主要有咸菜、酸菜、黄菜、芥辣丝、椿树芽等。

在被秋阳染成金色的整洁的小院里,女人们坐在成堆的秋菜旁,嘴里唠着闲话,手却不停歇地洗、切、擦,把白萝卜、胡萝卜、芥菜、白菜帮子等洗净放瓮里,加盐水和花椒、姜,腌出来的叫咸菜。把白菜洗净,横切成一指宽的条,放在小瓮里压瓷实,发酵后炒着吃的是酸菜。这是困难时期农家的主要冬菜,现在已很少有人家做了。还有黄菜,是把芥菜疙瘩擦碎,叶子切碎,放在缸里压磁,发酵后食用。有一种是加汤的,叫汤黄菜,有一种不加汤,叫干黄菜。芥辣丝是把芥菜疙瘩切成丝,加芥茉粉,放入缸里压瓷实。可炒可焯,还有一种是生腌。椿树芽即春天椿树发芽时,采下嫩芽,过水焯熟,挤干水分,加调料放在小罐里腌起来,非常可口。

用蔓菁腌制的酸菜,河曲人称为“烂腌菜”。《河曲县志》称“薤盐风味,家家皆然。”当秋风渐凉,人们把蔓菁的根茎洗净擦丝,叶子切成小节,倒入大瓮中,辅料是盐和辣椒。河曲地处高寒,十年九旱,烂腌菜是河曲人在漫长的春冬季节能吃到的唯一的绿色蔬菜。

晋北民间多用长白菜腌酸菜。白菜古称“菘”,“春初早韭,秋末晚菘”(《南史》)为菜中之味美者。白菜好吃,但过冬不易,大同民间就制成酸窝菜。方法是:白菜去黄叶、净水洗、开水烫,冷却后码进缸内,撒上花椒、红辣椒、小茴香、食盐等,注入凉白开水,再以净石压紧,放阴凉处发酵两个月即可食用,酸甜利口,清淡实惠。

长治地区的农家菜“甜丝菜”,是春冬季农家常备的腌菜,其制法是将萝卜洗净切成条晒干,加糖、辣椒调制而成,储藏时间久,随吃随取,十分方便。

代县腌菜,历史悠久,早在唐宋时期就很有名,有“菜代州”之称。花样繁多,制作考究,刀工精细乃代州腌菜一大特色。代县地处边关要塞,自古是军事重镇,重兵把守。粮草远路征集,蔬菜就地调剂逐渐形成了代县人讲究吃菜的民风民俗。如今在代县,切咸菜、擀豆面、剪窗花、做绣花鞋仍是人们评判巧媳妇的几个重要条件。凡在代州乡下呆过的人,总会说起代州腌菜,其花样齐全、制作考究、色香味美令人叫绝。代县腌菜种类有大菜、小菜,腌制方式分单腌、混腌,腌制方法包括腌、拌、发、曝等。盐、糖、蒜为辅料,更多的品种要发制。捧一碗飘着葱花香味的代县和子饭,佐以豆角、青菜、白萝卜、胡萝卜、茄子、白菜、茴子白等腌制的小菜,吃得那叫熨帖。难怪远在他乡的游子想家时总会嗅到和子饭的味道,其中的滋味历久弥新。

酱菜是上等的腌菜,一般家庭很少腌制,只有家境丰裕的才舍得制作。腌制时,不仅放食盐、花椒、大料,还加酱类和糖类,也有加白酒、黄酒、鲜姜末的。

山西制酱历史悠久。太原的府酱(又称腐酱)、曲沃的面酱、襄垣的黑酱均负盛名。在制酱历史悠久,工艺考究的基础上,各种酱菜也就应运而生了。临猗酱玉瓜就是其中著名的特产之一,临晋镇东关酱菜园的酱玉瓜,年参加巴拿马赛会,获金牌奖,因而又称“金奖酱玉瓜”。临猗酱玉瓜外呈褐色,色泽光亮、香味浓郁,又称王瓜。做法是挑选一公斤左右的玉瓜剖切,去籽漂洗,加盐腌制,最后加面酱、上调料按时翻晒,半年后才能制成。用清水将表面一层深褐色的面酱洗去,就能看到玉瓜呈现出又黑又亮的光泽。切成细丝,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,入口品尝,咸中带甜,清脆爽口。除畅销国内外,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。

山西大同的曝玉钵,是将肉厚个大的苤蓝去皮,中间挖洞,盛入由酱油、精盐、淡醋、味精、花椒、大茴等配制而成的腌汤,放置阳光下曝晒,直至苤蓝外观黑红为止。食用时把外表洗净,切成细条,配葱花香油,口感香脆,甜咸适中,风味独特,妙不可言。

说到太原的酱菜,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,太原有个酱菜厂,承担着全市几百万人的酱菜供应。太原酱菜厂原是一家制粉厂,年公私合营后,更名为第一副食品社,产品主要是粉条。年底,粉条下放农村加工后,将坞城路一个不足20人的小酱菜厂收编,成立太原酱菜厂。之后人员发展至多人,品种达多个,其中不乏部优产品,如酱苤蓝丝、酱什锦、酱莴笋等。本文内容来自网络,主要参考年《太原晚报》有关冬储菜的一个专刊,本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munw.net/gzjzp/gzjzp/26577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